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期刊 > 《中国当代医药》 > 2010年第12期 > 正文
编号:12035674
疏肝运脾汤合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胃炎76例临床观察
http://www.100md.com 2010年4月25日 黄志昂
第1页

    参见附件(1291KB,2页)。

     [摘要] 目的:观察疏肝运脾汤合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与安全性。方法:将142例慢性胃炎患者,随机分为两组,对照组66例,采用西医三联疗法(胶态次枸椽酸铋、阿莫西林、甲硝唑)治疗;治疗组76例,在对照组三联疗法基础上加服疏肝运脾汤。两组疗程均为4周。治疗前后作胃镜检查及Hp检测。结果:总有效率,对照组为83.4%,治疗组为94.7%;Hp转阴率,对照组为80.0%,治疗组为92.6%。两组的总有效率和Hp转阴率分别作比较,治疗组优于对照组,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(P<0.05)。结论:采用疏肝运脾汤合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胃炎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,提高Hp转阴率,副作用少,值得临床推广。

    [关键词] 疏肝运脾汤;慢性胃炎;幽门螺杆菌;中西医治疗

    [中图分类号] R573.3 [文献标识码]B [文章编号]1674-4721(2010)04(c)-080-02

    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,占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80%~90%[1]。近年来,临床实践显示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具有显著疗效,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和降低复发率。笔者采用疏肝运脾汤合西医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胃炎,临床疗效显著。现报道如下:

    1资料与方法

    1.1一般资料

    观察病例均为2008年10月~2009年12月本院门诊患者,共142例,随机分为两组。治疗组76例,男39例,女37例;年龄16~58岁,平均35岁;病程0.5~7.0年;浅表性胃炎73例,萎缩性胃炎3例;Hp阳性68例,Hp阴性8例。对照组66例,男35例,女31例;年龄17~55岁,平均34岁;病程0.5~6.5年,浅表性胃炎64例,萎缩性胃炎2例;Hp阳性60例,Hp阴性6例。两组性别、年龄、病程、分类、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经统计学处理,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(P>0.05),具有可比性。

    1.2选择标准

    ①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(2003·重庆)《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》[2]中的诊断标准,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》[3]关于“胃脘痛”的规定;②主症是胃脘部疼痛,常伴痞闷或胀满、嗳气、泛酸、嘈杂、恶心、呕吐等,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,发病常与情志不畅、饮食不节、劳累、受寒等有关;③电子纤维胃镜检查可见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征象;④采用快速尿素酶染色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,并做记录;⑤患者配合治疗,病历资料完整。

    1.3排除标准

    病理证实胃炎有可疑恶变者;经实验室、B超、X线、CT、心电图等检查确诊有心、肺、肝、胆、胰、肾等严重器质性疾病者;治疗前2个月内应用西药抗Hp及保护胃黏膜药物治疗者。

    1.4治疗方法

    1.4.1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三联疗法。胶态次枸椽酸铋片,每次240 mg;阿莫西林,每次500 mg;甲硝唑,每次400 mg。每天2次,口服。治疗期间嘱患者注意休息,禁暴饮暴食,禁烟禁酒,忌生冷辛辣刺激食品。

    1.4.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疏肝运脾汤。处方:柴胡10 g、白芍10 g、生麦芽30 g、郁金10 g、苏梗10 g、延胡索10 g、百合10 g、枳壳10 g、太子参20 g、茯苓15 g、白术10 g、大枣3枚、甘草3 g。临床辨证加减如下:胃热火盛、大便干结、口干、舌红苔黄者加胡黄连、银柴胡;寒邪客胃者加干姜、白豆蔻;胃脘嘈杂、反酸者加海螵蛸、浙贝母;疼痛明显者加五香藤。每天1剂,加750 ml清水浸泡15 min后,煎至150 ml,口服。两组均治疗4周为1个疗程,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。

    1.5观察指标

    治疗前后分别作纤维胃镜检查,Hp快速尿素酶染色试验,详细记录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。

    1.6疗效判定标准

    参照相关文献[4]拟定。痊愈:症状、体征基本消失,复查胃镜胃黏膜炎症消失,尿素酶试验呈阴性;显效:症状、体征明显改善,复查胃镜胃黏膜炎症好转,尿素酶试验呈阴性或弱阳性;有效:症状、体征改善,复查胃镜胃黏膜炎症减轻或无变化,尿素酶试验呈阴性或弱阳性;无效:症状、体征、胃镜检查、尿素酶试验均无变化或加重者。

    1.7 统计学方法

    计数资料用χ2检验,P<0.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。

    2结果

    2.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

    见表1。

    2.2 两组Hp阴转率比较

    2.3 不良反应

    治疗过程中,治疗组有3例出现不良反应,其中味觉异常1例,食欲不振1例,皮疹1例;对照组有7例,其中味觉异常2例,头昏1例,便溏1例,食欲不振2例,皮疹1例。两组比较见表3。

    3讨论

    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,可分为浅表性、萎缩性和特殊型三类[2]。本病发生的原因有理化因素的刺激、细菌的感染、胆汁反流的损伤、中枢神经功能的失调及自体免疫反应等,其中幽门螺杆菌(Hp)感染是导致慢性胃炎的重要因素,研究[5]显示,慢性胃炎患者中,Hp阳性率达80%以上,慢性活动性胃炎可达95%。抑制和根除Hp是治疗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之一。目前抗Hp的抗生素很多,并且联合用药效果较好,笔者采用“胶态次枸椽酸铋片+阿莫西林+甲硝唑”三联疗法,协同各药疗效,抑制和清除Hp。

    本病在中医学属“胃院痛”范畴,一般认为系因胃气郁滞,气血不畅所致,发病常与情志不畅、饮食不节、劳累、受寒等因素有关[3]。笔者结合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理论认为,肝与胃木土相克,若精神刺激、情志不畅,使肝失疏泄,气机失调,则肝木犯胃,肝胃不和,气机紊乱;脾与胃相表里,若饮食不节、劳累受寒,则脾胃受损,脾气不升,胃气不降,升降失调,久则脾胃气虚。气乱和气虚,使邪毒(Hp)乘虚而入、乘乱而作,正邪相争,气机阻塞,不通则痛,发为本病。故胃脘痛多表现为肝气犯胃,脾胃虚弱。治疗上,须以疏肝理气和胃,运脾益气健胃为治则。方用自拟疏肝运脾汤。方中柴胡透邪升阳以舒郁,白芍养阴平肝、柔肝止痛,生麦芽消食、和中、下气,“为临床习用的消食和中药……又为疏肝妙品。诚如张锡纯所说:虽为脾胃之药,而实善舒肝气。”[6]白芍、生麦芽与柴胡合而疏肝理脾;延胡索、苏梗、郁金疏肝理气止痛,可有效缓解上腹隐痛症状,后两药还有解郁作用;百合清心安神,助解郁之功;枳壳宽中除胀,使胃脘胀满不适得调。以上八药合用起疏肝解郁,理气止痛作用,使肝气得疏,“肝气犯胃”之源头得以抑制,胃脘痛得以疏解。太子参补气益血、健脾生津,“其用介于党参之补、沙参之润之间,其性不温不凉,不壅不滑,确系补气生津之妙品。”[6]白术健脾燥湿,茯苓渗湿健脾,苓术合用,健脾除湿之功更强,促其运化;大枣补脾和胃,益气生津;甘草补中益气,缓急止痛,缓和药性。此五药运脾补中,益气健胃,脾胃强健则肝气难以横逆犯胃,且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。纵观全方,疏肝行气、运脾益气用以治本,消痞止痛、健脾开胃以治标,使肝气疏泄有常,脾胃升降有序,从而肝胃和谐,脏腑调畅,邪毒(Hp)无法内干。

    临床上,目前虽然三联疗法效果好,使用方便,但是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,也可能会给后续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 ......

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,详见PDF附件(1291KB,2页)